199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刘洪臣教授的建议和召集下,北京十余家综合医院口腔科的主任和代表举办了座谈会,商议综合医院口腔科如何发展,会议确定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发展有别于口腔专科医院,其业务范围应与国际接轨,应采用以口腔全科医疗为主的口腔医疗模式。同时,刘洪臣教授还倡议,每年举办一次综合医院口腔科口腔全科医疗研讨会和口腔科主任联席会议,以促进综合医院口腔科的发展,该提议得到了与会者的积极响应。迄今,该会议已举办18届,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对促进我国口腔全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9年,刘洪臣教授在《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口腔全科医师”的文章,这是国内第一篇论述口腔全科医学的文章,并于2010年应《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的邀约,发表了题为“口腔全科医疗与口腔全科医师”的述评,从口腔全科医疗和口腔全科医师的定义、范畴、特点、诊疗范围、社会服务以及培训等方面,对口腔全科医疗与口腔全科医师作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在全国口腔医学界积极倡导口腔全科医疗。
虽然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实行口腔全科医师及专科医师的制度,但口腔全科医学已引起口腔医学界的广泛认同。最近,刘教授等又发表了题为“口腔全科医师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我国全科口腔医学的起步与发展”等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口腔全科医疗和口腔全科医师的相关理念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今天,我们有幸再次邀请刘洪臣教授,给我们讲述他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我国建立口腔全科医疗、口腔全科医师相关制度的思索与探讨,以期与同行交流,敬请关注。
一、口腔全科医学
口腔全科医学是研究口腔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预防的一门学科,是口腔的基本医疗,也是口腔医师的基础。口腔全科医学因其独特的目标、范围、标准而成为口腔医学特别是口腔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口腔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专业。
口腔全科医学研究的内容虽然涉及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牙槽外科、修复、正畸等专业的相关内容,但是一门独立的学问。
二、口腔全科医疗
口腔全科医疗有其特定的诊疗范围,包括牙齿的保存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治疗,常见黏膜病的治疗,牙周病的诊断治疗,口腔外科中的牙槽外科,牙周治疗(包括洁治、刮治、牙周外科),口腔修复的保存修复、桩、桩核、嵌体、贴面、全冠、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固定桥修复以及正畸治疗。具备较好条件和能力者,还可进行常规的人工种植牙修复。此外,还包括口腔急诊处理,如急性牙髓炎、牙外伤、炎症、创伤的紧急处理与院前急救,以及其他口腔新业务新技术的内容。
口腔全科医疗还包括社区和乡村的口腔医疗、社区及乡村的口腔卫生管理以及协调患者的转诊、会诊和咨询专家等工作,参与口腔医疗救治与支持,其有别于口腔专科而涵盖范围更广。
开展口腔全科医疗,要树立正确的口腔全科医疗理念。在临床工作中要有整体的观念,在制定治疗或保健计划时,要从整体进行考虑;在治疗或保健计划实施时,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
三、口腔全科医师
口腔全科医师是从事口腔全科医疗的口腔医师,是经过规范而系统的口腔专业知识培训,达到标准,熟练掌握相关临床技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能够独立进行口腔医疗保健工作的专业型人才。口腔全科医师服务的对象,不仅是口腔疾病患者,也包括需要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及保健的广大健康人群。
1.口腔全科医师的职责
口腔全科医师的职责是为个人、家庭以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有效的全方位口腔医疗保健服务;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取得政府、社会慈善团体或企业的支持,以满足患者及健康人群的口腔医疗保健需求。
口腔全科医师主要以门诊形式处理口腔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口腔急症,以开展口腔全科医疗服务为主。因此,口腔全科医师应具备口腔常规医疗及一般口腔急诊的处理能力。
同时,从事口腔基本医疗保健工作,在社区、诊所或医院内向个人和家庭提供可持续的口腔医疗服务,主要包括:① 从事社区和乡村的口腔医疗工作:包括承担家庭口腔医疗保健,从事妇幼(特别是孕/产妇)、老年人、残障人士的口腔保健工作等。② 参加社区及乡村口腔卫生管理:对社区人群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口腔健康教育及口腔健康促进。③ 转诊、会诊:协调患者转诊、会诊、咨询专家,以及医疗救济和支持。
作为患者与口腔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的桥梁,口腔全科医师将不能处置的复杂患者进行合理转诊,可在协调患者及口腔各专科关系、解决大医院看病难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
2.口腔全科医师的基本要求
口腔全科医师的标准口腔全科医师需要有全面、综合的口腔医学知识,应全面掌握口腔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还要有社会、心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口腔治疗时,不但能解决各种口腔基本医疗问题,而且还能解决个体的口腔身心疾患以及群体的口腔卫生健康问题。
口腔全科医师应具有的素质口腔全科医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对每一例患者都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除具有良好的口腔医学才能外,还需要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口腔全科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因其面对的是口腔疾病和生活交织的问题,口腔全科医师应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每个人的心愿和需求,善于总结经验,对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腔全科医师管理能力的培养口腔全科医师还应有全面的管理能力,以患者为中心,维护患者的利益,并且对整个社区的口腔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对自己的工作岗位能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因此,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也只有具有这种才能,方能做好一名口腔全科医师。
口腔全科医师的知识更新口腔全科医师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随着知识的更新普及,大众的口腔医疗保健需求不断提高,口腔全科医师要满足社区和个人的需要,就必须对各门学科进行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应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参加学术交流和会议等,不断提高、丰富自己的专业和社会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全科医师。
3.口腔全科与专科医师的比例
口腔医师主要分为口腔全科医师和口腔专科医师,而口腔全科医师是开展基础口腔医疗保健的主力军,是支撑起口腔全科医疗服务的坚实基础。
有调查研究显示,口腔医师与人口比估算以1:(1000~3000)较合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整个医疗系统内部,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的最佳比率应该是1:1,有些国家则认为应该加大全科医师在医疗系统内的比例。但针对口腔医疗系统而言,口腔全科医师与口腔专科医师应达到的最佳比例目前未见相关研究,有专家提出口腔全科医师应占全部口腔医师的70%~80%,口腔专科医师为20%~30%,尚无最终定论,需进一步探讨。
4.口腔全科医师的执业
目前,我们国家的口腔医疗机构可分为4个主体:专科医院、综合医院、民营诊所(医院)、社区医疗机构。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立诊所,无论是综合医院口腔科还是口腔专科医院,都应该有口腔全科医师执业,并将口腔全科医疗工作开展好。口腔全科医师应在各类医疗机构中都占有一定比例,甚至较大的比例。目前,我们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还不够重视,导致大众在需要口腔医疗服务时常常涌向口腔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但实际上社区医疗机构、口腔全科医师应成为口腔医疗服务的主力军。也只有建立好了社会医疗的口腔保健与疾病防治网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口腔卫生保健领域存在的问题。
5.口腔全科医师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口腔全科医师、口腔专科医师相关培养制度。口腔全科医师的培养包括学历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部分。
理论上讲,口腔医学本科毕业生,通过理论、实践考核,就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全科医师。再经过相关规范化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全科医师应该可以更深入掌握口腔某专科的基础理论和临床技能,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科医师。即口腔医师,首先应是一名口腔全科医师,然后才成为口腔专科医师。
自国家开展口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来,北京等地已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口腔全科医师培训相结合,制定了培训方案和实施细则,也从更规范的层面推动了口腔全科医学和口腔全科医疗的发展。
四、我国口腔全科医学的起步与发展
我国口腔全科医学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自发探索阶段。自上世纪80年代,很多留学归来的口腔医师进行了诸多尝试。自1990年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996年,无论在理论探讨或在临床实践的探索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笔者提议和发起的第一次综合医院口腔科发展论坛上,首次提出了综合医院口腔科与口腔专科医院不同,应实行口腔全科医疗。解放军总医院口腔科、海军总医院口腔科等率先进行了口腔全科医疗的尝试。
2009年是一节点,笔者先后在《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和《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发表了口腔全科医疗与口腔全科医师相关的文章,推动了业界对口腔全科医学的理论认识,也得到卫生主管部门及口腔界的重视,将口腔全科列入口腔医疗的诊疗科目。
200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从组织体系上促进了口腔全科医疗的发展,现在已是第三届。历届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均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许多省市也已相继成立了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口腔全科医学的全国口腔学术会议已举办了6次,参会人员不断增加,学术水平逐步提高。全国各地的地区性口腔全科学术会议以及国家、省市继续教育班也出现高速发展的局面。自从口腔诊疗科目中加入口腔全科医疗的项目以来,尤其在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许多省市专门制定了口腔全科医师的培训大纲与方案。
此后,中华口腔医学会牵头制定了口腔全科医疗的标准,考核标准和题库也已完成。国内口腔全科医学与国际的交流以及与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均已广泛展开,特别是举办的口腔全科医学的跨学科病例展评,邀请国内外及港澳台的专家共同考评,得到学界认同,促进了口腔全科医学的普及与发展。2014年,《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创刊,为专业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2015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委会常委会确定口腔全科医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综合医院口腔科,民营医疗机构在社区大力普及是重要的组织机构的突破。
我国的口腔全科医学起步虽晚,至今尚无专门的教科书出版,也未在全国真正意义上实行口腔全科与专科医师制度,但有广泛的社会需求,且已在口腔医学界达成共识,发展很快,将对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医改,对口腔医务人员的就业以及对全民的口腔卫生保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关于口腔全科医学对促进我国口腔医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
通过全国口腔专业人员和专家的共同努力,口腔全科医学及口腔全科医疗的理念在我国已得到普及,并被学界广为接受。口腔全科医师与口腔全科医疗也已成为我国口腔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还是在民营或社区口腔医疗机构均已全面展开,口腔全科医学的发展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口腔全科医学对口腔医学教育改革口腔全科医疗与口腔全科医师的社会需求必将促进口腔全科医学与口腔医学教育改革。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改革,除了学制上的变化,至今未有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革。口腔医学的本科教育应以培养合格的口腔全科医师为目标,口腔全科医学可创新口腔医学教育模式,改变目前既非口腔全科医师,又非口腔专科医师的培养方式。也只有明确我国的口腔医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合格的口腔全科医师,才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口腔医学的发展。
口腔全科医师与医改口腔全科医师制度的确定与实施,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的医疗改革,口腔全科医师是最具独立执业特性的职业医师,不仅在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而且在大量的诊所、门诊部以及社区医疗,均需要口腔全科医师,而且口腔全科医师的特点之一是一位医师即可开业,可为解决看牙难创造条件。使口腔全科医师成为口腔医疗的主体,也将为医改找到一个突破口。
口腔全科医师与口腔医疗模式转变口腔全科医疗与口腔专科医疗将成为我国口腔医疗的基本模式,口腔全科医疗的理论和实践将促进口腔医疗模式改变。口腔全科医疗的实施,将极大促进我国口腔医学的发展,使我国的口腔医疗模式从以大型综合医院、口腔专科医院为主,向以社区、基层并重的口腔医疗保健模式转变,只有全面实行口腔全科医师和口腔全科医疗制度,才能保证口腔医疗保健网络的建立,才能在我国实现人人享有口腔医疗保健的目标。
口腔全科医师与专科口腔医师的关系我一直认为一名口腔医师首先应成为一名口腔全科医师,再经过培训成为口腔医学某一专业的专科口腔医师,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和专业的口腔诊疗服务。口腔全科医师是开展口腔全科医疗、口腔预防保健的专家;口腔专科医师是某一口腔专业领域的专家,具有解决该专业疑难疾病的特殊诊疗能力,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关联。
口腔全科医学的探讨口腔全科医学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不是口腔医学各专科基础医疗的集合体。除要明确口腔全科医疗的执业范围,提供口腔全科医疗的整体设计、诊疗服务外,口腔全科医师还应有更大的社会责任,包括健全社区、家庭的口腔医疗保健,特别是妇幼、老年人的口腔保健,进行社会口腔健康教育及促进社区的口腔卫生管理工作等。特别是在口腔健康保健、口腔疾病预防保健网络的建立方面,口腔全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国的口腔全科医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刘洪臣,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解放军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军队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担任4~6 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北京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口腔整形美容分会会长,国际牙医师学院Fellow,亚洲修复协会副主席,18届世界美容医学大会主席;《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客座教授或博士生导师。
在口腔全科医疗、口腔修复与咬合、老年人工种植牙修复、口腔颌面美容等领域做了大量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16部,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奖20余项。199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5年获保健特殊贡献奖,2006年获首届杰出口腔医师奖,2007年被评为解放军总医院首届10位名医,2009 年获中国医师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