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 赵宇 龚正兴
目前颗粒脂肪移植技术较广泛应用于面部或躯体的软组织缺损。多年来移植颗粒脂肪成活率依然困扰着临床工作者。如何提高颗粒脂肪移植后成活率也是科研人员一直探讨问题,目前实验和临床常用的方法:
(1)颗粒脂肪移植时添加各种生长因子(VEGF、BFGF、PDGF等)。
(2)药物(如胰岛素、磷酸川芎嗪等);
(3)脂肪来源ADSCs、SVF;
(4)自身血小板制品(如PRP、PRF等)。
PRF(Platelet-Rich Fibrin)是法国科学家J choukroun等2001年首次报道,是一种富含血小板的纤维蛋白网状结构。PRF能够释放包括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哈U生长因子-β1、β2(TGF-β1、β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样生长因子(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在内的多种生长因子对颗粒脂肪移植后血管化的建立有积极作用。
我们针对PRF生物学特性,进行了一下研究:
(1)动物实验研究:选择家兔进行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对照研究(实验组:AG+PRF;对照组:AG+NS)。通过术后不同时间节点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成活率及组织学观察证实PRF辅助的字体颗粒脂肪移植在移植后体积保持、组织改建及炎症抑制方面均优于单纯颗粒脂肪移植。
(2)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片VEGF释放实验:通过对10例健康人(志愿者)抽血离心得到PRF,并对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膜片进行VEGF释放定量检测(ELISA试剂盒),发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自制备成功后即可释放生长因子并至少持续一周,证实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能持续释放组织移植后血管再生所必须的生长因子,对脂肪组织移植后血管化的建立起到关键作用。
(3)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选择临床需进行颗粒脂肪移植患者分组进行PRF辅助和单纯颗粒脂肪移植对照比较,经过术后六个月的随访并三方评价或磁共振检查提示PRF组评价优良率以及术后体积保持均优于对照组。PRF辅助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提高移植后成活率的辅助方法,适合在临床开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