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 张士发 陈文芳 张园程
目的:通过观察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和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照射兔皮肤组织形态、表皮真皮厚度、胶原含量及弹性纤维含量的变化,来探讨IPL治疗皮肤老化的机制和rb-bFGF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它们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方法:
选取20只大小、年龄、体重相近的家兔,雌雄不限,在兔的背部两侧选取四块相邻的皮肤,左侧两块皮肤分别给予IPL照射和IPL+rb-bFGF外用,右侧一块皮肤给予rb-bFGF外用,另一块皮肤不给予任何处理。即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rb-bFGF外用组、IPL治疗组、IPL+rb-bFGF治疗组。IPL共照射4次,间隔时间为1w。rb-bFGF外用每天1次。在实验第7d、28d分别取动物皮肤做组织切片,行HE染色,在纤维镜下观察各组实验兔的组织形态学,表皮真皮厚度变化,VG染色观察各组实验兔胶原纤维的表达,EVG染色观察弹性纤维的表达。
结果:
1.各组兔皮肤组织HE染色组织形态学变化及表皮厚度、真皮厚度变化:
正常对照组:表皮薄,细胞层数少,细胞大小较均匀;真皮层胶原纤维分布均匀,排列疏松,与皮肤表面平行,呈波浪状排列;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第7d、28d时rb-bFGF外用组兔皮肤组织学形态未见明显变化;IPL治疗组表皮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PL治疗组、IPL+rb-bFGF治疗组真皮厚度增加,胶原纤维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观察到部分胶原纤维断裂、增粗,细胞基质间隙增加;与IPL+rb-bFGF治疗组相比,IPL治疗组表皮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皮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胶原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第28d时IPL治疗组、IPL+rb-bFGF治疗组真皮厚度显著增加,胶原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胶原纤维排列均匀致密;IPL治疗组与IPL+rb-bFGF治疗组相比表皮厚度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皮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原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测量各组织切片表皮和真皮厚度发现,IPL治疗组在实验第7d、28d表皮和真皮呈渐进性增厚。
2.弹性纤维变化: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PL治疗组、IPL+rb-bFGF治疗组弹性纤维排列更规则,但各治疗组弹性纤维含量未见明显增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IPL对表皮层有一定的刺激,可使表皮层增厚,从组织病理形态来看,短期照射时一种适宜性刺激,但长期照射可能是一种创伤性刺激,外用rb-bFGF可减轻此刺激。
2.IPL主要作用于真皮层,刺激真皮胶原纤维的合成,对皮肤年轻化治疗有效。
3.bFGF的外用剂型rb-bFGF对真皮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合成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