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娅,教授,出生于1957年12月,毕业于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主任医师。从医30年,从事皮肤病专业临床医、教、研工作23年。曾远赴美国纽约大学医学中心学习皮肤病理及皮肤外科专业2年。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皮肤病诊治中心主任,北京军区皮肤美容专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国首届五洲女子科技奖-临床创新奖”,“第五届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承担国家及军队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参编专业医学书籍20余部,获军队及地方医疗科技奖和成果奖19项,获得国家(实用型)发明专利14项。《实用皮肤病学杂志》总编,10余本专业学术期刊的编委等学术任职。
第一次采访军人,记者来之前感觉还有些忐忑,她应该是位非常威严矜持的首长,而面前的杨蓉娅,面对诸多荣誉和光环,言语间满是平静和淡然。
人生之爱:用自己的力量减轻别人的病痛
“我多想自己就是一名神通广大的医生,可以治好自己和亲人的病”,幼年时的杨蓉娅,面对自己和家人的病痛暗自埋下理想的种子。
1957年冬天,杨蓉娅出生在山西吕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读小学时,不幸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齿骨的疼痛,曾经使她一度不能下床,险些辍学,父母身体也不太好,在那个物质和药品都极度匮乏的年代,家人的身心饱受折磨。
童年的病痛经历,极大的影响了她今后的人生走向,她默默许下心愿,“要用自己的力量减轻别人的病痛”。
1978年春天,刚刚恢复的高考给了杨蓉娅实现梦想的机会。填高考志愿时,她一口气全填写了医学院。功夫不负有心人,杨蓉娅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原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院)。
“依稀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杨蓉娅真切地向记者描述着当年第一次踏进大学校园的心情:“就像鸟儿飞向了蓝天、就像鱼儿俯冲入大海,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
在以每学期“三好学生”、每学年全优的成绩结束了5年大学生活后,杨蓉娅又从硕士到博士,然后到国外深造,求知路上洒满了汗水和泪水。
杨蓉娅赴美国求学时,女儿只有11个月大,“一次电话里,丈夫兴奋地说女儿会叫妈妈了,让我一时哽咽的说不出一个字”,杨蓉娅湿润着眼眶在回忆里徜徉。
在美国的学习充实、繁忙、辛苦而愉快,来不及多看一眼校园的风景,甚至连睡觉的时间都舍不得用,只想把一袋袋沉甸甸的“知识谷穗”全部装进口袋带回自己的祖国。
两年学习转眼已满,杨蓉娅婉言谢绝导师的一再挽留,谢绝美国优厚的物质待遇、舒适的科研环境,毅然回到祖国,回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皮肤科,此时,踏上久违的土地,她感觉自己的身心特别的踏实。
她依然是一名军人,依然是一名医生。
事业之爱:学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学科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把学科建设成一流的专科中心是杨蓉娅最高的人生追求。
1995年,自美国学成归国后,杨蓉娅带领当时隶属于医院门诊部的皮肤组,仅有的“两间房,三条枪”(即两间诊室,三名医生),开始走上打造一流专科中心的艰难路程。
“整整三天,我坐在办公室粒米难进,满脑子想着科室的发展规划、发展走向”,杨蓉娅告诉记者,最终确定从充实和壮大专科人才队伍入手,制定人才引进、培养、提高的阶梯计划,逐步将重点放在打造一流的技术团队上。
说做就做,外表柔弱的杨蓉娅,其实骨子里透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倔强。
一开始,没有科研经费,杨蓉娅就自己凑钱买科研设备,“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时间不够用,恨不能一天工作48小时。”就这样,经过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多少次因过度疲劳晕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杨蓉娅,硬是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小皮肤科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160余人的全军皮肤病诊治中心、皮肤激光美容整形中心、医院“五五三”工程重点发展学科。
杨蓉娅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一直工作到深夜,疲倦之情难以掩饰,但在谈到科室的发展与规划时,记者又看到了一个在事业中肆意挥洒汗水的知识女性。
“皮肤科向来不被社会上所重视,老百姓也认为皮肤病不是什么能致命的大毛病”,杨蓉娅告诉记者,“其实不然,皮肤是反映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人体的消化、代谢、内分泌、免疫、职业病等都在皮肤上有所表现,皮肤的变化不仅是内脏器官病变的直接反映,又能严重威胁到内脏各器官。因此,当一名合格的皮肤科医生并不容易,为了对复杂的皮肤病症进行诊断,需要皮肤科医生具有扎实的内、外科知识及病理基础”,杨蓉娅对皮肤病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2000年的一天,杨蓉娅的皮肤科收治了一个女患者小云(化名),她至今都清晰的记得第一次看到小云的情景,从头到脚70%以上皮肤起斑、溃烂、高烧不退、眼神呆滞,经过仔细查体及各项化验检查,小云已经全身脏器“发霉”,杨蓉娅还从皮损组织病理中发现了一种形态特殊的致病菌,经过对大量相关医学资料的检索,她敏锐地意识到,“小云病情的复杂性非同一般,国内外没有治愈先例,但是她才19岁啊,人生的路才刚刚开始,我不允许自己眼睁睁看着她被死神带走,我一定要救她。”
杨蓉娅迅速组织成立了科研救治小组,带领全组人员全力以赴抢救小云。
经过长达7个月的艰辛救治,小云的病情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出院那天,小云和父母对着所有送行的医护人员眼泪纵横、长跪不起。现在的小云已经是一名出色的律师,并结婚生子,幸福的享受着生命的绽放。
在小云痊愈出院后,杨蓉娅继续带领攻关小组研究,她知道这是一个世界难题,是国内外罕见病例,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她志在做出最新研究和解决方法,以供国内外其他医生在碰到类似的患者可以及时求助。
医学研究永无止境,杨蓉娅白天在临床一线出诊、做手术,晚上回家还要加班加点研究课题。经过4年多夜以继日的观察,完成了多项系列研究,发现并建立了国际罕见、国内首见的新菌种“阿萨希丝孢酵母”菌株。这一发现为国家菌种库增添了一项新菌种,她们的研究成果也于2004年获得了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填补了我国皮肤医学治疗领域的空白。
2010年7月,因工作成绩突出,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她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当所有闪光灯汇集于一个焦点的瞬间,其背后都是千万倍的辛苦、心酸与磨砺。
医患之爱:患者永远是第一位
从医二十多年来,无论身份如何变换,杨蓉娅一直坚持工作在临床一线,从未改变。
无论工作多忙,杨蓉娅都要坚持每周出两次专家门诊、查房、做几台小手术或亲自操作激光治疗。为了让每一位患者满意,她经常把本该正点结束的门诊拖后二、三个小时,看着求医心切的患者,做事麻利、快言快语的她总是格外的耐心细致。
2009年初,杨蓉娅被查出患上癌症,她一边与疾病顽强抗争,一边不顾化疗的痛苦,每天坚持在病床上指导诊疗及科室的工作。病情刚刚稳定,她就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反对,一如既往地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完全忘记了自我,她这样对记者解释:“患者满怀希望找我看病,我却因为自己而耽误他们,他们在病痛中多失望啊。”
在杨蓉娅心里,患者永远是第一位。
采访前夕,见证科室成长的激光治疗科主任告诉记者,“和杨教授共事二十多年,她对患者永远都是和和气气、耐心精心,从来没有看到过有患者和杨蓉娅吵架、告状的,医院也从来没接到过任何一个患者的投诉。”
2008年,美容整形中心收治了一位特殊的病人,19岁的孙丽(化名)由于一岁那年鼻尖长出花生大小的血管瘤,在当地医院进行同位素照射治疗后鼻子逐渐破溃,最后形成了鼻尖明显凹陷,几乎没有鼻头,鼻翼两侧形成明显瘢痕的畸形鼻。为了给女儿一个正常的生活,孙丽父母倾其所有,千里迢迢从内蒙古赶到北京求医,并在一位媒体工作的好心人介绍下找到了杨蓉娅。她带领自己的团队,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造鼻工程宣告成功,孙丽的鼻子“种”活了!
经历了四次手术的女孩,面对镜子中的自己,终于露出了如花般的笑容。而令孙丽全家最为感动的是,看到孙家举步维艰的家境,科室为他们减免了手术费用,让一家人看到了新生活的希望!
杨蓉娅已经记不清给过多少个患者雪中送炭的无偿帮助,而这样的事情,在她看来,不需要记着,更不值得宣扬,她告诉记者:“每一个患者都在不同程度地经历着病痛,还要承受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已经承受了生活之不幸,我们是医生,碰到经济上非常困难的患者,遇到了就应该伸手拉一把,怎么能够视而不见,这也是我们科室共同做的决定,谁也没有看的太重”。
杨蓉娅常常对科室的医护人员说:“我们能用自己所学,为患者解除病痛,给他们一个完整的生命,是人生最大的欣慰和喜悦。”
师生之爱:严格要求学生只求助铁成钢
采访过程中,恰好有杨教授带的研究生向她请示工作上的问题,记者看到她像一位母亲一样,在耐心指导她的学生。
“我也是从初时的懵懂一路走来,我知道他们的辛苦和不易”,杨蓉娅这样对记者说。“因而我们要依靠专家传帮带培养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善于培养人才,还要会用人,什么样的人勤奋、聪明,有发展前途,就要为他铺路”。
由于自己在专业发展上走了不少弯路和艰辛的路,杨蓉娅认为,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拓宽知识面,医技综合素质才能迅速得到提高。一次,科室接诊了一位老年银屑病患者,30余年,严重剥脱性皮炎,全身皮肤潮红、大片脱屑,渗液、遍布脓疱,伴持续高热40多天,肺部感染、肝脾肿大,胸腹水,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入院即报病危。
杨蓉娅说:“疑难病例的抢救过程是最好的学习机会,我带着全科医生认真进行抢救,针对其病情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以控制各种体征稳定为前提,逐步实施抗免疫、抗真菌感染及免疫调节等治疗方案。经过2个多月精心治疗,患者最终康复痊愈”。
在救治过程中,每天无论多晚,杨蓉娅都会组织大家坐下来对当天的救治情况进行讨论、总结,督促年轻医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同时,还经常请院外知名专家教授来科室会诊或讲学,每次都尽量让年轻医生全程参与,现场学习取经。
她经常对年轻的皮肤科医生说:“当皮肤科医生很辛苦,其中的滋味只有我们自己能够体会,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决心、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知识技能,还要把握皮肤病与临床各科相关疾病间的关系,成为既‘精专科’又‘通全科’的人才。我们应该从前辈那里学习经验,而有经验的医生也应该多多帮助年青一代迅速成材。”
社会之爱:人大代表就要力护百姓权益
历数各种职务和荣誉,杨蓉娅拥有太多的头衔,她却对记者说:“我最看重的还是‘全国人大代表’这个称呼,让我可以替战友、替老百姓说实话、办实事,这几个字让我骄傲一生,受益不尽。”
杨蓉娅连续当选为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深有体会地说:“我有幸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广泛接触和了解自己所置身的社会,有了对百姓生活的深刻体察,对国家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质的升华。”
曾经有一对夫妇找到杨蓉娅,说他们被某大医院诊断患了性病,治疗了很久也没有好转。杨蓉娅检查后,发现他们患的只是一般的皮肤病,再看看某大医院给他们开的2万多元的中药,竟然是喂牲口的饲料!看着这些被“黑心”广告牵着鼻子走的患者,杨蓉娅真是又气又急。
杨蓉娅不无忧虑地说,经常有患者拿着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小广告问她,这些医院是否能治好他的病。
杨蓉娅说,当前一些医疗、医药广告随意夸大疗效,甚至出现虚假广告,误导患者,给老百姓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损害。
“医疗医药关系到人的生命,必须高度重视”,让“黑广告”、“黑诊所”得到清理,让医疗市场回归纯净,一直是杨蓉娅的心愿。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向国家谏言献策,杨蓉娅除了自己所在的领域,竟然还涉及到其他多达十几个领域。
各种日常工作繁忙如杨蓉娅此般,还对社会、对人民如此的殚精竭虑,这是怎样的一份无边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