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校园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打造整洁漂亮的校园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加强师德建设,还要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在关注了校园礼仪文明与校园人际关系文明之后,本期聚焦学生内心世界的文明。
——编 者
2016年5月20日,山东省济南,临近毕业季,大学毕业生开始身穿各种服装拍摄毕业照。 东方IC 图
“内在美”这个词,已并非当代青年口中的时髦语汇,甚至当有人提及,不少年轻人还会报以不屑的目光,“老掉牙了”“都什么年代了,还提这个。”
“内在美”真的已经过时了吗?想想看,今日校园,许多年轻人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矛盾、困惑与纠结。比如,是该追求微小但更易把握的“小确幸”,还是该追求更宏大、深刻的使命与责任?是该标榜独立自我,寻找专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还是该观照并迎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是该更积极主动,还是该随遇而安?在遇到困难和不公正时,是该多一点点坚持、多一些仗义执言,还是该及时调转船头、明哲保身?
而这些,仔细探究,其实都折射出当今校园内学生群体的价值判断与人生选择。外表之下的内在涵养,正是“内在美”的范畴,也是广义的校园文明的内容。只有每个孩子都拥有“内在美”,精神风貌之美、内心世界之美,才有可能让校园在拥有明亮的校舍、多彩的橱窗、精致的海报的同时,拥有最厚实、最宝贵的美好,心灵的美好。
自信之美
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时常可见这样的提问,“快毕业了,为了更好求职,不少同学去做微整容,我明明知道内涵比外貌更重要,可,在这样一个颜值无比重要的年代,我究竟该怎么做?”校园里还时常可见这样的现象,一些同学很热衷于比较,从成绩高下,到穿衣打扮,以及使用的手机、学具等等。
“由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青春期求新、求变的特点,校园中同学之间互相比较甚至盲目追求社会上所谓潮流的趋势,都是可以理解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许燕分析,但这也同时折射出学生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和对于健康价值观念的认识误区等。
针对追求颜值、热衷于微整容的现象,就有学者专门指出,古往今来,芸芸众生,容貌出众者有之,资质平平者为众,青年学子不应为颜值而自卑,反而应该因修为而自信,应该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和一种修为,追求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生动、智慧与气质。“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常常会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或一味追求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东西。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应镇守本心,修身韫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同时在学校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张登浩认为,“学校应组织健康有益的学生活动、人文讲座,并有效利用校报、校刊、校园文化广播等载体,引导学生尽快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
有关青少年的自信之美,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采访中,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宇文利告诉记者,当前,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来源于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认可,以及对于祖国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但也有部分同学缺乏对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对西方的科技、教育、文化等过分崇信,言必称国外怎样怎样。“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我们要培养爱国的下一代,要让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祖国和民族有深刻的自信与认同感。否则,即便他的知识、技能再优秀,也只能是一个没有根的人。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要通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树立学生们的民族自尊与自信。”北京师范大学马振清教授认为。
担当之美
社会思想多元的格局下,青年学生的价值建设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在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无论是“00后”还是“90后”,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有着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却也会时常因价值选择而感到迷茫。最突出的表现,是部分学生依然缺乏责任与担当。
下面是一则中学生的演讲,文中提及的内容很具代表性: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当过值日生,但是我想问,你真的会扫地吗?可能你会说,当然。但是,每次做值日的时候,教室真的打扫干净了吗?为什么有的同学扫完地后,教室里总会有一些地方没有打扫干净,会有一些小的纸屑与垃圾被遗漏在角落里。难道是这些垃圾很难清扫吗?不,不是的。究其原因,是责任心不够,是值日时过于敷衍与不负责任。古语说,‘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值日事虽小,但正是在这样的小事中,责任心将会逐渐养成。”
是的,创建文明校园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这就要求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担当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负责。
但遗憾的是,放眼当前校园,还有很多学生的责任心不够强、担当感不够强的现象。
“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中国社会调查所高级调研员王新山告诉记者,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只顾埋头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只关心个人利益,不关心集体和他人的感受,缺乏大局观与团队观念,漠视自己在一个集体中,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
采访中,还有学生向记者反映,在弘扬志愿服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生会在假期、周末主动从事多种志愿服务,但也有个别学生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动机不够单纯。曾有一份对于支教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支教的大学生群体中,有近12%的学生选择支教是为了支教后读研或找工作时可以加分。
对此,宇文利认为,“确有学生为了学分或其他目的去参加志愿服务,这固然有违志愿精神,但是也要客观看待这种现象,不能忽视,更不能片面夸大。学校要认真反思,努力通过对学生引导和教化,以及更为严谨的制度设计,鼓励学生树立健康的志愿精神。”
采访中,还有不少校长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分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学生群体所面临的价值选择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学校要引导青年学生本着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个人梦想与社会奉献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统一起来。
诚信之美
在校园文明建设过程中,诚信文化的营造至关重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校园内有违诚信的现象并不少见。最为突出的是学术上的不诚信。考试作弊,论文抄袭、代写、注水等现象依然屡禁不止,而且这种风气从大学校园蔓延到了中小学校园,个别学生在网上寻找作业答案,还有的高薪聘人代写作业。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后,拖延还款时间,部分学生在找工作时,简历造假,以及日常相处过程中不守时、不守约等。
“学生的学术不诚信行为一方面与个别教师行为失范有关,一方面因为学校对于学术道德以及学术诚信的提倡仍显不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李奇教授表示,“因此,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尤为重要,要尽早让学生了解到诚信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通过制度建设,在校园内营造更为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记者也了解到,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列入学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学生诚信记录。记录学生学业诚信、学术诚信等诚信情况,建立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机制,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
还有专家建议,要增加诚信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坚持诚信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之中。以校训、学风、校风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鼓励,在参与中受到熏陶。
自信之美、担当之美、诚信之美,期待校园内,学生们拥有更美好的“内在美”。
小编寄语:外貌是给别人看的 内在才是属于自己的 希望大学们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