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中国,医疗美容市场之热、发展之迅速令人咂舌。医美营销“千姿百态”,外国医生趋之若鹜来华试水,跨界投资争先恐后争食医美“蛋糕”……浮华背后,最怕的是迷失方向。当前,医美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互联网+带给了医美行业怎样的思考?运筹帷幄,才能决胜千里;医者仁心,才能精诚至美。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李青峰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站在国家战略和行业的高度,冷静分析医美浮华背后的挑战、机遇和责任,直击医美行业痛点,也为中国整形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青峰会长
中国美容时尚报:医美市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李青峰:过度商业化。商业化是一种必然的自发的行为。但如果过度商业化,给行业带来的必定是灾难性的。广告的目的是什么?吸引消费,但医美的本质是医疗,而医疗是有分寸的。在商业面前,医疗何其脆弱。商业的目的是尽量达成成交,尽量利润最大化,而医学的本质是控制不必要的风险,尽可能减少伤害。二者截然不同,如果不能达成平衡,就难免带来灾难。
中国美容时尚报:互联网+对整形行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李青峰: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是让求医者和医生之间建立联系,所以传统意义的营销手段很难行得通,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全新的开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走在前面,谁胜算就更大。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也需要每个人重新定位自己在这个新的结构中的角色。
中国美容时尚报:对于中韩自贸协定的签定,韩国医生来中国行医,你怎么看?
李青峰:所有问题都要回归实质。世界各地所认定的医生必须是合格的医生,只有合格的医生才能保障求医者的健康权和生命权。各国对医生质量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在美国,一个专科医生将近40岁才能独立治疗,我们按照这个标准就可以看到,很多医生并不合格。很多民众不明白这个道理,同时他们也无从去判断。
所以,现在我们国家执行的专科医生制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我们要让民众知晓,不是参加一个学习班,参加一次考试,在师傅那里跟两年就可以做专科医生的。我们国家终将要像世界各地一样,把民众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放在第一位。未来中国将出现一大批真正的专科医生。这批专科医生将严格按照大学毕业后七到八年的训练过程来获得执业资格。
中国美容时尚报:如何去识别一个医生是否合格?如何规范?
李青峰:目前我们是按照政府颁发的行医执照和医生证书去识别。待行业协会逐步把专科医生认证的问题完成以后,我相信以后可以有办法让大家查询得到。
中国美容时尚报:外国医生又如何规范呢?
李青峰:外国医生最关键的是要加强资格的审理。一般来说,拿到要求非常严格的国家的医生证书的,都没有什么问题,比如欧美。我们所担心的唯一的就是那些混淆概念的,比如偷换美容医生的概念,把会做某一项美容治疗技术的偷换成能做所有美容治疗的。这样的偷换是市场上最混乱的。比如皮肤科医生应该是注重皮肤问题的,结果他通过一个所谓的主诊医师考试,就敢在身上任何地方动手,显然这是跟他的培训不相符的。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太多了,行业协会和政府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中国美容时尚报:在当今时代条件下,你如何看待国家战略与医美行业的关系?
李青峰:中国梦、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的崛起,任何一个行业都要服务于国家战略,这是一个大的历史机遇。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富裕了强大了,民众才出现了整形热。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医美行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到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作用。负面的东西除了从行业角度、政府管理角度去规范外,从民众的科普角度还要做些工作去改变。
当今时代,医疗美容面临三大背景:首先,是医改。医改也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不管是基本医疗制度的建立,还是多点执业的医生社会人的改造,都会真正影响这个时代;其次,是互联网+带来的另一种力量,它能剔除不必要的因素,实现信息的对等。医改的政治背景,再加互联网中对每个行业的梳理、洗牌,两者叠加就会面临全新的体制、制度和运行模式,为此,不管是医生、企业家、管理者、行业协会,还是政府管理者,都要用全新的理念来对待,继而才能决定一个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第三个是创新。我们要成为一个创新为引擎的国家。这三者都是国家战略,我们行业要在这之下确定自己的方向。
中国美容时尚报:你觉得是否有可能由国家去建立一个专门的研发机构?
李青峰:这是一种社会机制,国家的任务是设立好这个社会机制,让社会去自发地产生良性的循环。以往计划经济中的设定和指定都是不正确的。从国家到各个省市今年下发的文件,你都会看到,国家为创新已经提供了诸多的便利条件。从政府到体制到机制,一切为创新让路。比如说,我们的创新药是无灯区。危急重大的药物才是绿灯区,而其他没有创新的药都在红灯区。所以,中国是应该有一个创新的,而这个创新的过程中,整形外科是不应该落后于兄弟学科的,更何况这个学科处于非常前沿,发展速度也非常快。我们不但要做好,还要努力做到能够在某些方面,某一、两项技术能引领国际方向。这个任务还是很重的。
中国美容时尚报:医疗美容如何建立创新意识?
李青峰:创新这一块,我们行业要扪心自问,哪一个设备是我们建立、发明的,哪一个药物是我们研发的,哪一个规范是我们提出的。这样一梳理,你就会发现,我们离创新的要求太远了,我们很多还只是停留在拿来主义的阶段。所以,这个行业,特别是公立医院和教学医院在商业冲击下,在教学、科研和技术创新上切不可被弱化。因为只有这个才决定了我们整形美容在国际上的地位,才决定了我们为老百姓提供的服务是不是优质的。
中国美容时尚报:针对目前整形业灸手可热的跨界投资热,你怎么看?
李青峰:医疗改革鼓励大家建立社会性医疗机构。作为利润率最高的行业,众多资金投向这个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投资者大量进入这个行业,是对这个行业缺乏了解的表现。这些投资者是把当医疗美容业当成一个商业来做,前面我所说的,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不是商业,所以就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管理中的盲点。过度营销和过度商业编织了无数的故事,也制造了大批的受害者。这批人对医疗美容的印象非常差,这是对行业实质性的伤害。
中国美容时尚报:现在的人的思想都被商业搞乱了,谁还去做研发,谁还去做创新?
李青峰:转化医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来研究,不要单纯沉迷在论文、课题的循环当中,要让论文、课题服务于社会,完成一个大的循环,所以整个来说,整形行业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
中国美容时尚报:你对医生个人品牌的创业怎么看?
李青峰:这属于医改里面医生社会化的范畴,肯定是积极的摸索。但我个人非常明确,我非常担心,去做老板的医生是极少数的,去做经营管理的医生也是极少数的,如果医改不能让医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病人身上,这个医改注定是失败的,所以不要去鼓励和诱惑医生做老板。
中国美容时尚报:但是金钱的诱惑是很大的。
李青峰:这就是我要呼吁的。知识分子都去追求利益,谁来维护这个民族的求真、求实、求善?!大家都要有这个社会责任。
中国美容时尚报:作为行业协会的会长,在技术和责任方面,协会会做何努力?
李青峰:行业都有领头羊的,每个城市也有领头羊。医务工作者都应该有意识地主动承担责任,不然这个行业终将困难下去。成都多点执业就要推开了,意味着这个行业将面临全新的格局。上海实行与居民签约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深圳是医生与企业家签约去开更多的医院,这也许代表两个不同方向的摸索。这也会给我们所有的医疗机构,包括医院、诊所和整个的治疗方案带来相当的影响。
个人档案:
李青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整复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会长、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际整形外科学会会员、国际美容外科学会OSAPS常务会员、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委员等。其主导的“全脸面的预构与重建”被中国整复外科奠基者及开拓者,被誉为我国整形外科和外科之父的张涤生院士认为“这是一里程碑式的重要技术进步”,并建议称之为“中国式换脸”。其中国式换脸成果引世界瞩目。